松桃普觉镇新型农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7月3日,松桃自治县普觉镇猫猫屯坝区,无人机从稻田上空飞过,药剂水雾均匀洒下,2分钟完成1亩稻田病虫防治。操纵无人机的真旗屯村党支部书记雷建军说:“机械化提升了耕种效率,科技种粮有奔头。”
雷建军大学毕业后,做起手机生意,“洗脚”上田坎的梦想成真。近年来,松桃自治县不断改善农耕条件,产业道路修到了田间地头,全县田间道路达500多公里、坝区产业路通达度100%。
乡村变化让他看到了希望。2021年,雷建军返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注册普觉真旗屯种养专业合作社,配备了插秧机、无人机等新农具,用新农具与新技术种田,从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普觉镇紧扣“党建引领、产业筑基、人才赋能”主线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经营9102亩土地,让山村焕发蓬勃生机。
“过去人工施肥每亩地要‘半天’,现在无人机20分钟就能搞定!”清晨6点许,普觉镇岑塘村黄文华指着植保无人机说,无人机技术为农民种田带来了技术变革,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方便又快捷。
黄文华是岑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做过普工、当过主管,也做过生意,如今是带领村民致富的“新农人”。2017年,他返村领办万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订单农业”模式。首季种植的350亩生态稻谷通过企业包销,带动村集体增收37万元,发放劳务工资35万元。
接着,他将收益全部投入组建鸿丰农机合作社,打造出涵盖耕作、收割、加工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培育了12名农机手。目前农机合作社的8台大型农机不仅服务本村,更跨镇作业创收。
“带领村民奔富路,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黄文华说,而是要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苗。经黄文华带动,过去蹲墙根晒太阳的乡亲,争相学习无人机与农机操作;曾经闲置的农田,现在变成致富产业园。目前,领办的合作社累计帮助48户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创造稳定就业岗位26个。
让新农人掌握“新农具”,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觉镇建立了乡土人才库,构建“田间实践+云端教学+考察学习”培育体系,依据人才库信息及农民实际需求,举办种养殖技术、农机操作、电商直播等培训班,有效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全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4人。
实施“归雁回引”工程,优化基层班子结构。雷建军作为返乡创业青年党员,2021年担任真旗屯村党支部书记后,迅速整合土地资源,组建村级农机服务队,推广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种植。2024年,在党员村干部暨新型职业农民雷建军、雷飞等“头雁”引领下,真旗屯村全程机械化发展“稻—油”轮作产业600余亩,种植红薯120余亩,带动就业9000余人次。
“您的商标能不能转让呢!价格可以商议!”7月6日,普觉镇东门村,村民曾庆军又一次接到上海某公司业务员的电话,对方试图说服他转让“黔脆甜”水果商标。但被曾庆军婉拒。
曾庆军是东门生态农牧发展公司的法人,也是村里的“能人”,年轻时在外地打拼多年。2009年以来,曾庆军引进黄桃、蟠桃等优质品种,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将东门村的360亩荒山打造为“花果山”,通过采摘、果酒生产等,年销售额达80万元。
坚守“共同致富”理念,曾庆军采用“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带动20余户村民发展种植,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等群体务工,年发放劳务费超30万元,惠及3700余人次。其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新农人有经营新思维。曾庆军还邀请检测机构为果园黄金李、蟠桃的甜度做专业检测,两者的甜度分别达到23°、22°以上,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了提升水果的品牌价值,他又花了一年时间,注册了“黔脆甜”商标。
在松桃自治县普觉镇,像曾庆军这样有经营新思维的新农人还有不少。岑塘村村民黄文华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打造了60亩试验田,实现“一季双收”,亩均增收300元,30亩辣椒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较传统种植节水40%、增产25%;普觉茶海休闲度假村新农人舒宇经营了10幢民宿,为了让民宿走得更远,他通过网络销售茶海风光,让民宿与“诗和远方”相连。
科学种田,推广机械种田,推动农业现代化,既要有新思维,销售也要跟紧步伐。为此,普觉镇利用微信群打造“普觉农服”平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11名技术骨干提供全天候在线答疑,精准破解育秧密度控制等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效技术支撑。该镇培育本土化数字人才,通过“直播+产业”深度融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破解农特产品销售难题。
“若没有党支部支持,我或许还在外打工呢!”普觉镇普觉社区葡萄大棚里,高海俊望着挂满枝头的葡萄感慨地说。2019年,高海俊返乡准备创业时,既没技术又愁资金,是社区党支部为他对接农业专家,带他到示范园取经,纳入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才让他的葡萄园变成“致富园”。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高海俊的产业基地年产葡萄2万斤、产值达80万元,每年发放工资10余万元。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群众发展葡萄种植20余亩
高海俊发展产业的故事是普觉社区“党建引领+新型职业农民”样板,也是普觉镇以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实践。该镇实施“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致富带头人”工程,84名新农人有党员22人。杨萍、曾召武、曾良等党员带头人分别带动建成1800亩、1600亩、1000亩生态茶园,徐强、曾庆军分别创新打造1000余亩“油茶+中药材+辣椒”、360亩“黄桃+黄金李+辣椒”复合套种基地。累计带动2000余名群众转型为产业工人。
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普觉镇创新“跨村联建机制”,由棉花山村、东门村等5个村党组织组建大同片区中心村党委,凝聚“产业振兴联盟”合力,通过“头雁”引领、强村帮带,建成茶叶生产基地9000余亩。2024年,联建村农业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余元。
依托党建引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猫猫屯坝区、甘佃坝区、高山油茶种植示范区“三个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产业茶叶1.2万亩、水稻5500亩、油菜4200亩、红薯1800亩、精品水果1300亩、辣椒1050亩等;依托1.2万亩茶园资源,引进7家茶企,推动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500万元;以“游普觉、促消费、惠民生”为主线,让万亩茶海成为农旅融合的诗与远方,实现“一产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良性循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进)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