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电竞·(中国电子竞技平台)-共建电竞产业未来

果然财经|F1:从银幕热映到赛道争锋谁在撑起这场顶级赛事?-im电竞

im电竞

游戏资讯

果然财经|F1:从银幕热映到赛道争锋谁在撑起这场顶级赛事?

  

果然财经|F1:从银幕热映到赛道争锋谁在撑起这场顶级赛事?(图1)

  引擎轰鸣,风驰电掣,时速300km的“速度与激情”让苹果公司出品的院线:狂飙飞车》的全球票房达到2.93亿美元,刷新苹果院线业务历史最高票房纪录。

  随着电影的热映,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也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其作为赛车界的顶级赛事,每年的运营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堪称“金钱与速度的极致博弈”。在如此惊人的成本压力下,这场“烧钱游戏”究竟依托哪些收入来源维持运转?又是谁在为其巨额开销“买单”?

  作为一个商业模式高度成熟的全球体育赛事,F1的收入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媒体版权、赛事推广、赞助费以及其他衍生收入。据国际汽联公布的2024赛季财报显示,F1全年总收入达36.5亿美元,媒体版权收入占总收入的33%左右,约12.96亿美元,为F1最大收入来源。

  F1赛事的全球转播网络覆盖数百个国家和地区,赛事本身的全球影响力与受众黏性使其转播权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竞相争夺的资源,转播商们在将比赛画面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的同时,也通过广告投放、付费订阅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目前,F1美国地区每年转播费约9000万美元,英国则超过2.5亿美元。

  此外,今年3月,腾讯官宣将继续作为F1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数字媒体转播平台,新协议为期三年至2027年。虽然腾讯方面并未披露其具体转播费用,但根据《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F1中国大奖赛共吸引逾20万人次现场观赛,赛事直播观看量达1.48亿人次,那么F1方面自然会从腾讯手中赚取到合理收益。

  恩德斯媒体研究分析公司的资深分析师弗朗索瓦・戈达尔曾向媒体表示,F1作为一项“酷炫且面向年轻群体”的运动,无论从品牌形象还是广告商业价值角度,对转播商均具有强大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世界六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自由媒体集团以超4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F1的收购后,为这项顶级赛事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变量。尽管F1的核心收入仍围绕媒体版权、赛事授权、赞助费等传统板块展开,但自由媒体集团凭借其深厚的媒体基因,让这个传统体育IP完成了从“小众圈层狂欢”到“全球破圈吸粉”的蜕变。

  例如,F1和Netflix从2018年开始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极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跳出赛事本身的专业门槛,以更易引发大众共鸣的幕后故事为切入点,完成了一次对大赛的“全民科普”。公开数据显示,在Netflix大约2.31亿订阅用户的基础上,有超过5000万观众收看了该片,尤其是在北美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观众都是通过这部片子了解到F1的。

  赛事授权是F1赛事中仅次于媒体版权收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据F1的2024年财报数据披露,赛事授权在其年收入中占比29.3%,约10.69亿美元。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F1赛事的商业模式与其他顶级体育赛事截然不同,其采用了一种“反向收费”的模式:赛事主办方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才能获得城市举办权。一场F1分站赛的举办费通常在千万美元左右,具体赛道各异。据“F1星球”报道,2023年摩纳哥大奖赛的最低举办费为2000万美元,而意大利和比利时则分别支付了2500万美元。这些费用不仅用于赛事的组织和运营,还用于支付F1管理公司(FOM)的授权费用。

  这看似是主办方“花钱买吆喝”,实则是一场关于城市品牌与经济效益的长期投资。以2024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F1中国大奖赛为例,据《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F1中国大奖赛直接经济影响达14.06亿元,赛事产出效应39.28亿元,拉动旅游六要素15.93亿元。

  除此之外,F1赛事的成功举办还成为传递主办城市实力与发展水平的有效信号。此前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东锋曾向媒体表示,他们发现,在赛事进行期间,外媒除赛事实况和成绩的报道外,有9.8%的报道会关注上海的产业和技术发展、5.1%的报道关注上海商业、经济、旅游方面的内容,超90%的中立及正面态度占比,让这场赛事成为城市形象的“全球广告”。

  而对于F1管理公司(FOM)而言,通过授权费筛选出有实力、有意愿的举办城市,既能保证赛事质量,又能通过全球分站赛的布局,扩大赛事影响力,形成“举办费收入 - 赛事品质提升 - 影响力扩大 - 举办费溢价”的正向循环。

  梅赛德斯、万国表(IWC)、EA Sports......在《F1:狂飙飞车》电影中,虽然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所在的车队APX是虚构的,但他们身着的服饰、赛车上的品牌标识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真赞助商。

  现实中,赛事极高的观赏性以及拥有一定比重的高净值人群的赛事受众吸引了多家顶级品牌的入股,品牌赞助也成为F1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2024年,F1的品牌赞助收入约6.12亿美元(约45亿元),占总收入约16%,涵盖奢侈品、科技、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

  更重要的是,F1不同于奥运会、世界杯等周期性赛事,其赛季覆盖5大洲24站,横跨10个月。这一赛程安排为赞助商提供了跨地区、长时间的品牌曝光机会,众多品牌争相押注其中。去年10月,F1官宣与LVMH集团达成“历史性”的10年合作协议,后者取代了自2013年起作为F1官方计时赞助商的劳力士,合同总价预计达到15亿美元。

  除F1官方赞助外,各个车队还拥有独立的赞助体系,形成了层层扩展的商业网络。红牛车队的主要赞助商为数据库软件供应商甲骨文、红牛、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ybit)等;梅赛德斯车队赞助商包括梅赛德斯、Petronas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阿迪达斯等;法拉利车队主要赞助商则为法拉利、惠普(HP)等。

  据了解,当前大多数车队拥有数个赞助商,每年的合同金额从100万美元到超过6亿美元不等。对于车队赞助来说,品牌与赛事的结合早已超越简单的Logo植入,而是深入赛事生态,将核心价值展现其中:Petronas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作为梅赛德斯-AMG车队的燃油供应商,通过对赛前赛后的引擎及变速箱油品抽样分析,帮助车队提升赛车性能;甲骨文红牛车队则会在每场比赛前和比赛期间用甲骨文云(OCI,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上进行数十亿次模拟,确保车队拥有最佳的数据策略,快速应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无独有偶,赞助迈凯伦车队的谷歌,也正以全维度技术赋能的方式,深度参与车队的研发与运营。赞助商在 F1 赛场所收获的,远不止全球亿万观众面前的品牌曝光,这里更像是彰显技术实力的品牌背书阵地,甚至是前沿产品的实战试验场。

  可以看到,F1赛事多元化的收入模式不仅实现了自身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也为相关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但高昂的运营成本仍是悬顶之剑,部分车队年投入超2亿美元,技术研发费用占比过半。未来如何在商业扩张与竞技赛道间找到支点,或许将决定这场“速度博弈”能否持续狂飙。毕竟,在F1的赛道上,每一秒的突破都贴着难以想象的价格标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IM电竞官方入口

关键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