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现象】从“苏超”模式探索文旅经济新路径
“苏超”的火爆,既是一场足球赛事的成功,也是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苏超”不只是一种赛事,它映射出了一种现象,也映射出了文旅促进消费、提升经济活力的新路径,若将“苏超”模式因地制宜推向全国,对提升我国促消费、稳经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苏超”的火爆是否是昙花一现,是否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沉,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苏超”模式来之不易,这引发了很多人对“苏超”联赛可延续性的思考。
有分析认为,“苏超”能热多久关键要看比赛的含金量与文旅吸引力,更要看体育和其他产业是否能实现有机融合。对接生活、扎根本土,体育方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村超”到“村BA”,再到“苏超”,事实已多次证明,赛事成功的秘诀往往在体育之外。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于文化消费升级的迫切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大的情绪价值,赛事就能成就体育惠民、文化润心、经济向好的共赢。“苏超”的确做到了多方面融合,所以“苏超”可能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探索出了一个更加成功的模式。
“苏超”模式虽已出圈,但依然有待完善,为此业内人士为“苏超”联赛更加成熟提出了建议。
“‘苏超’想走得更稳更远,球队需要俱乐部化,而不是每次比赛都临时组队。只有球队形成延续性,才会有文化传承,更容易让球迷产生归属感。” “桂超”联赛秘书长贾蕾仕表示。
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认为,作为联赛而言,“苏超”未来要逐步走向市场化,“现阶段,需要我们更加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怎么把赛事转播权益、赞助商回报、特许经营商品、赛事周边等内容做好科学和专业的规划。”
还有专家表示,“苏超”目前热度一部分来源于“玩梗”,而很多“梗”久而久之会没有新鲜感。因此“苏超”需要有自己的传承和底蕴,不能仅仅停留于看热闹的份上。对此,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建议,“苏超”需要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通过深挖地域文化特色、增强社群文化建设等方式提升球迷黏性。“体育赛事的本质在于其竞技魅力与观赏价值。‘苏超’若想长期维持热度,必须深化赛事内涵,以赛事质量为核心,通过提升竞技水平、优化赛事体验、强化品牌传播等举措,提高赛事品质。”黄海燕表示。更加成熟的“苏超”联赛无疑能让联赛保持更高更久的热度,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宝贵经验,从而将体育文旅促消费这一模式推向全国。
“苏超”的实践表明,当足球赛事与城市文化、区域经济深度绑定,当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一场场“草根”赛事便能成为撬动万亿级市场的“金杠杆”。随着“苏超”模式的复制推广,中国足球或将从“塔尖职业化”走向“塔基全民化”,体育产业也将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
有分析认为,苏超综合带动效应的实现,关键在于建立了“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消费转化”的完整链条。当观众为家乡球队加油时,他们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这种情感连接最终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实际行动。“苏超”经验证明,体育赛事完全可以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超单纯的竞技价值。
随着“苏超”的火爆,社会开始关注其他省份的足球联赛。6月四川体育局在一次问政回复中透露,四川将借鉴“苏超”的经验举办“巴蜀雄起杯”川超联赛。6月初,山东也传出要培育“鲁超”的消息。广东省足协官网发布通知,2025赛季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计划于7月至10月期间举行。河南的“豫超”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参赛队伍多达32支,比赛场次和赛程都相对密集,其在开赛前就已经吸引了大量关注,话题性十足。又如在青海,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于5月开战,8支参赛队将通过14轮共56场主客场的较量,争夺最后的桂冠。而“桂超”在多年前便有着地域文化与足球赛事融合的精彩案例。
文旅促消费成为多地探索的方向,“苏超”已经证明,当体育赛事成为地方文化的“翻译器”,能够引爆现象级的传播。其他城市若能将本土基因转化为可玩梗、可体验、可消费的内容,成功复制苏超模式并非不可能。
“苏超”能否复制?该如何借鉴?又该如何在复制“苏超”的“形”时,复制出“苏超”的“意”呢?诚然,在全社会参与、政府鼓励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这样的赛事一定会越来越蓬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在借鉴 “苏超” 模式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对于其他省份是否能复制“苏超”的辉煌,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公司总裁张庆认为,它有可复制的地方,也有不可复制的地方。“江苏各地市经济发达程度比较均衡,高铁通勤能力较强,并且还有建立在经济与地理上的地区特点,这些都是它独有的,很难复制。”他认为,各地不一定都搞足球,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具备业余属性、大众可参与的赛事。大家思考的方向,不是如何复制一个足球联赛到自己省,而是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全民娱乐的运行原理,找到符合自己区域经济特点的全民活动。张庆还表示,各地区有不小的差异,其他省份要考虑到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盲目搞大比赛。要因地制宜,找到本地有着浓厚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比如有些地方篮球基础好,有些地方羽毛球场地多,甚至有一些新兴运动都可以。除了政府助力推动,还要发挥社团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发展成全民健身项目,形成特色品牌效应。
事实上,不仅仅是 “苏超”,近年来“村BA”“村超”以及各地的马拉松等赛事也纷纷吸引了大量的流量,带动了地方“文旅体”的融合发展。这些案例都表明,体育搭台、 文旅唱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可演变成一场文化盛宴,“跟着赛事去旅行”,能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分析认为,“苏超”的出圈不易复制,但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各地在发展文旅产业时,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将体育与文旅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挖掘本土的体育文化IP,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体融合项目。由此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旅游、消费,最终实现体育与文旅的共赢发展。IM电竞官方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