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亏损300亿
IM电竞官网IM电竞官网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国际上瞩目的赛事,一场奥运会下来,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增加国家的影响力。
只是光环背后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支出,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亏损141亿,而四年之后的东京奥运会,亏损金额更是超300亿。
这也并不是奥运会第一次出现“亏损”情况,那么相比之下,北京奥运会的亏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之初,它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就定下了三大原则。这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其中非商业化这一条,就像给奥运会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它意味着所有办赛的巨大开销,都得由举办城市自己掏腰包,纯粹是赔本赚吆喝。
想想看,这谁扛得住啊?结果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奥运会成了财政上的黑洞,让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城市只能退避三舍。
2016年里约。当时的巴西上下可是欢欣鼓舞,觉得作为发展中国家,办奥运是实现经济腾飞、提升国际地位的绝佳跳板。
巴西政府也是下了血本,光是为了维护治安就搞了大动作,场馆设施更是砸进去50多亿美元。
结果呢?治安乱象、运动员丑闻不断,更爆出州长受贿200万买选票的惊天腐败案,国际形象不升反降。
财政上更是惨不忍睹,最初预算才46亿美元,实际花销却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到110亿,超支率高达吓人的352%!最终净亏损20亿美元。
在成本上,巴西政府也有所亏损,支出的金额达到了236亿美元,在奥运会结束三年之后,还面临了很多的债务问题,背上141亿的巨债。
更糟心的是奥运会结束之后,斥巨资建的水上场馆半年后就被抽干了水;奥运村被废弃,成了鬼城;一年后,许多场馆就沦为遍布垃圾淤泥、安全隐患巨大的流浪汉据点。
说好的经济腾飞没见着,141亿的巨额债务和一连串的负面效应,让巴西民众苦不堪言。里约的现状,无疑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
日本东京接过2016年的接力棒时,压力可想而知。2018年就有报道指出,里约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因财政困难成了空头支票。
东京如何平衡天价投入与奥运遗产,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只是谁也没想到,东京的挑战来得如此猛烈,那就是新冠疫情。
延期一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在空场、无观众、赞助商撤退的阴云下艰难开幕。97%的比赛空场进行,意味着门票收入几乎归零。
更雪上加霜的是电视转播,拥有美国转播权的NBC原本信心满满地宣称东京奥运将是“最赚钱的一届”,结果收视率跌到33年最低点,比里约还少37%,比伦敦少了近六成!
预算呢?原本打算节俭办赛,计划7000亿日元,结果像滚雪球一样膨胀到第五版的16440亿日元,加上相关基建,总投资超过3万亿日元,远超伦敦奥运会的纪录。
最终,这场投入巨大的盛会,被《纽约邮报》等媒体估计带来了至少30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东京的巨亏,似乎再次印证了奥运“魔咒”的威力。
要看清北京奥运的盈亏,得先掰开揉碎看看它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北京奥运的总投入高达3200多亿人民币,听起来是个天文数字。但这笔钱,花得其实很有章法,主要分成了三大块。
其中最大的一块,足足有2800亿元,是用在了城市建设上。这笔巨资投向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道路桥梁、能源供应、交通网络升级、水资源改善、城市环境美化等等。
这钱花得值不值?非常值!因为这些建设,比如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即便不办奥运会,北京作为快速发展的大都市,迟早也要投入巨资进行升级改造。
奥运会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强大的加速器,大大推动了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而真正和奥运会赛事运营直接挂钩的支出,那就是奥运运行保障费用,总计220.73亿元人民币。这笔钱才是实打实的办赛成本,里面的大头花在了保障赛事顺畅运行的各项服务上。
场馆建设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花了194.9亿元。这包括了让世界惊艳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等永久性地标场馆,以及供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这笔钱怎么解决的?
主要靠的是市场化的融资手段,而非政府大包大揽。其中,北京市承担了82.64亿元。对于比赛必需的少量临时场馆,北京奥组委也拨付了3.86亿元。
把这三块账目理清楚,特别是区分开城市长期发展的必要投资和赛事本身的运营开销,是理解北京奥运最终财务结果的关键基础。那么,钱花出去了,收回来了多少呢?北京奥运靠什么填上这些支出,甚至还有盈余?
北京奥运会最终能实现盈利,绝非运气使然,而是成功激活了现代奥运会的核心商业价值,开辟了多条稳定高效的财源。其收入结构清晰展示了开源有道的智慧。
首要的财神爷当属赞助商体系,尤其是国际奥委会的顶级合作伙伴计划。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奥运赞助商,可口可乐、三星、VISA等巨头企业投入不菲。
北京奥组委作为主办方,成功从国际奥委会全球赞助收入中分得了近40%的份额,这笔分成高达86.7亿元人民币,为赛事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启动资金。
但这还不是全部。北京奥组委在市场开发上展现了极强的本土化运作能力,积极拓展国内企业赞助。这一块带来的收益更为惊人,高达98.7亿元,创下了历届奥运会市场开发收入的新纪录!
联想、中国移动、中石油等一大批国内顶尖企业踊跃加盟,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在技术、服务等方面深度参与,形成了强大的本土赞助天团。
奥运会吸引着全球数十亿观众的目光,其转播权的价值不言而喻。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数据,转播权收入通常占其总收入的73%左右。
北京奥运会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售出了高昂的电视和网络转播权,覆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这笔巨额收入虽然主要流向国际奥委会,但如前所述,北京奥组委通过分成机制获得了可观的部分,为组委会提供了充沛且可预期的现金流,是维持赛事庞大运营开销的“定海神针”。
第三项重要收入来自门票销售及相关衍生收入。虽然不像赞助和转播那样数额巨大,但门票收入是直接面向公众、体现赛事热度的重要指标。
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情况良好,还有一些其他的收入,这些收入总计也达到了19.6亿元。这笔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有效地补充了运营资金,并在细节上体现了成本控制的意识。
最终,从相关数据上能看到,在合理扣除那2800亿元本就要投入的城市建设费用后,聚焦于赛事运营和场馆建设的直接收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约10亿元人民币的盈利。
这使它成为现代奥运史上为数不多、明确宣布实现财务盈余的奥运会之一,成功打破了困扰多届的亏损魔咒。
北京奥运的盈利绝非偶然,而是一次对奥运商业逻辑的成功重构。它证明了,只要善用市场力量,严控成本边界,奥运完全可以告别财政黑洞的宿命。
其核心启示在于,区分“城市发展账”与奥运盈亏账是关键,激活赞助与转播是引擎,科学规划与成本意识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