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谋划区域创新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北京、上海、粤港澳作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各具优势、创新条件相对优越,整体区域创新水平排在全国前列,面向“十五五”发展,更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谋划区域创新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地制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以来,央地协同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一方面,国家战略需要通过区域和地方落实落地;另一方面,地方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十五五”要进一步强化在战略规划、创新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资源配置、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人才培养、场景驱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央地协同。央属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多层级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央属机构与地方机构的开放协同,离不开国家与区域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及要素流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及创新绩效等多方面的对接协同。
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后,地方政府是政策落实的主体,且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可以先行先试,这是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效能的有效方式。一是中央部署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配合,区域省市党委和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二是央地联合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以北京为例,连续三年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名列第一,累计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7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再比如上海,针对浦东、临港新片区等区域,推出央地融合政策,如允许央企在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等试点,赋予在中央授权框架内行使的更大改革自主权等。三是地方探索政策试验自主权,以深圳为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特色优势,与央企共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等。
中央主要依据国家战略需求确定发展方向、提供资金与政策保障、搭建基础设施;地方主要提供配套资源补短板、提供产业场景促转化,并完善区域发展生态。一是依托大科学装置推进央地协同。依托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已先后布局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三大类37个重大设施平台,20个已经进入科研状态。以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为例,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北京市提供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逐步实现了央地资源的深度绑定。二是依托实验室体系推进央地协同。上海张江实验室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创新资源禀赋的精准匹配,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长与上海市市长共同担任主任的管理委员会,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为法人主体,依托中科院科研体系优势,集成上海市的产业与政策资源,通过专项规划、土地供给和基金配套等支持实验室建设,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三是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如北京结合自身科技优势,前瞻储备科技重大项目,融入科技重大专项布局,超前布局大科学计划等。
要通过战略规划协同、政策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功能互补等多维度路径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一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和交叉平台,构建新兴学科体系。例如,北京怀柔科学城联合高校建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学科,推动教材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联合构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旨在培养急需人才。以2024年9月成立的北京中关村学院为例,它与31所双一流高校共建,专注于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的人才创新培养。学院践行“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的科研理念,通过项目制“超常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AI领军人才。三是央地联合政策试点。如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基础研究特区”,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成互补。
场景驱动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是提升区域创新效能的新范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场景驱动的创新聚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形成央地协同、多要素高效流转合理调配的高能级区域创新与应用平台。一是城市全域场景创新加速前沿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以北京冬奥场景为例,冰雪经济催生装备制造融合创新,各类央属机构和市属机构明确了智能场馆建设、5G转播、公共卫生安全等细分场景任务,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难点,打造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导的重大成果产出路径,形成了新技术支撑城市场景运行,城市场景为新技术提供应用空间的格局。二是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统筹推进数字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地方数字化品牌铸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数据产业培育、数字人才培育、数字化发展环境优化、数字赋能提升等提供了丰富场景。三是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推动区域创新。以上海为例,五百余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建立起从项目、产业到资本等多层次合作关系,赋能上千家中小企业。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