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电竞·(中国电子竞技平台)-共建电竞产业未来

全运会第一首会歌和首个吉祥物!218件档案“述说”广东多项创新举措-im电竞

im电竞

游戏资讯

全运会第一首会歌和首个吉祥物!218件档案“述说”广东多项创新举措

  

全运会第一首会歌和首个吉祥物!218件档案“述说”广东多项创新举措(图1)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盛大开幕。值此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7月31日,广东省档案馆对在广东举办的六运会、九运会11000多件馆藏档案进行了梳理筛选,精选出两届全运会中体现广东创新精神的档案史料,正式向社会开放。

  此次开放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创新·融合”主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文化符号塑造、粤港澳交流合作、群众参与、科技赋能等六个方面,对两届全运会档案中的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示,以馆藏档案见证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的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此次共开放档案218件,包括文书、照片和实物档案,是广东省档案馆全运会档案首次成规模、成体系向社会开放利用。

  两届全运会对广州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场馆的建设,有效拓展改善了城市布局,开创了“以赛促城”先例。这部分档案主要展现了两届全运会的主场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场馆建设的有关情况。

  天河体育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广东乃至全国首个大型体育综合体,也是广州的核心体育地标。天河体育中心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三大场馆的先河,凭借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和开敞空间,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际建协体育和旅游建筑IAKS奖,被列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天河体育中心的建成使广州跳出老城区局限,带动天河区从荒芜之地发展为城市金融商业枢纽。天河体育中心是广州新中轴线的核心节点,以体育中心为原点,催生了天河路商圈等周边商业集群,成为国际品牌进驻、市民休闲与消费的核心区,强化了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开创了“以赛促城”“以会拓城”的成功范例。六运会后,天河体育中心进行了5次大型改造,在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件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场地设施,相继兴建了棒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露天游泳池等一系列竞赛及群体活动场馆和项目场地,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场所,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在天河体育中心周围,通过全流线无障碍、拆围建绿、扩大街角等手法,将场馆内绿地与街道无缝衔接,实现城市内外空间融合,打造“全民无界体育公园”,将赛事场馆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市民“无感参与、步行即达”。

  这次开放的档案记录了这一地标建筑项目从征地到审批立项、从建设到落成的过程,是宝贵的城市记忆。

  借着九运会东风,广东掀起“把握九运契机,结合创建文明城,塑造广东新形象,当好九运东道主”热潮。全省上下,特别是十五个赛区城市,同心同德,一致营造“绿色九运”“科技九运”“文明九运”,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服务。档案记录了九运会21个场馆建设、维修、改建项目的概况,展现了存放21世纪我国首个综合性运动会圣火的“九运圣火坛”的设计方案。

  九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总占地面积14.56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8万人。该体育场从1998年12月31日动工到2001年9月30日竣工,创造了国内体育场馆六个“最”: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赛后成为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旅游观光、医疗康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体育文化中心,内设宾馆、新闻会议中心、药检中心等,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首次成立服务总公司。前五届全运会筹办资金全部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由政府拨款兴办,而第六届全运会则拉开了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序幕。随着六运会赛事项目增多、参赛阵容越来越庞大,办赛成本也大幅上涨,这对赛事承办地广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广东发挥了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进行市场开发,催生了奥运经济。广东六运会筹备团队从中获得了新启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开发来筹办全运会。1984年10月26日,省政府批准成立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这在中国体育史上是第一次。

  首次发行体育基金奖券。通过创新性地发行“中国第六届全运会体育基金奖券”,六运会服务总公司共筹集到3000万元资金,还另拨给省内各地体委600万元作为发展当地体育事业基金。六运会体育基金奖券共发行22期、7000万张,是广东体彩的前身。

  首次以出售相关专用权、承接商业广告等为集资渠道。当时我国体育事业历史上对会徽、吉祥物的专用权尚未纳入工商法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委大力支持,破例批准了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六运会会徽、吉祥物使用专利转让办法试行草案》的请示,为总公司立了“法”,规定凡使用会徽、吉祥物作为产品、商品、纪念品标志的单位,需事先向总公司提出申请,承担义务,交纳费用,获准后才能使用,并通告全国有关部门遵照执行。这对宣传六运会及开展集资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百家中外企业踊跃争购六运会会徽、吉祥物的专用权,富士、柯达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香港无线、亚洲两个电视台都想方设法争取专用权,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厂家随着六运会日趋临近,也迅速投入竞争行列,运动场上的体育竞技与场下的经济竞争交相辉映,促使广东经济更具活力。档案记载: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广东经济确实被六运会的旋风吹旺了,经济保体育,体育促经济,显示出令人目眩的活力。广东承办六运会的经验将如一股旋风吹遍全国”。

  六运会是广东第一次尝试把商业机制引进体育竞赛,为以后全运会的举办开创了新的市场开发运营模式,迈出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第一步。

  首次公司化运作。九运会在资金筹集方面,除政府确保场馆建设和承办工作预算外,突破历届全运会靠政府行为、计划经济手段为主的筹资模式,改为面向市场,用市场机制筹资的方式。1987年,广东省政府成立广东省全运会服务总公司(1988年转制为广东省体育发展总公司),负责全运会市场开发工作。

  为了开展九运会的无形资产,协调运作九运会招商工作,筹集资金、接受社会捐赠,1999年11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粤兴有限公司,作为九运会集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九运会的资金筹集及广告等相关业务,按照“抓大项目、大活动”和“抓大放小”的方针制定了切合市场的集资规划,以拍卖投标为主的招商方式,把九运会工程设备招标、比赛器材招标、物资进口与集资工作挂钩,开辟集资新渠道,发动社会各界支持九运捐赠,2000年全年集资超过4000万元。2001年3月28日,广州市政府成立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广州粤兴有限公司,负责全运会广州赛区的资金筹集及广告等相关业务。IM电竞平台筹办九运会期间,广州粤兴有限公司共发动265家单位,收到集资2330多万元(未包括闭幕式预演等各类门票收益共约290万元),收到赞助、捐赠实物总值人民币503万元,扣除各项成本、中介等后,预计上交赛区1800多万元,超额完成了原定的1500万元集资任务。

  九运会通过一系列公司化运作,继承并深化了六运会“社会集资”的探索精神,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为后续全运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直接、宝贵的模板和经验,体现了中国在加入WTO前夕和北京申奥成功后,积极学习和运营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来举办大型赛事的努力。

  首次有偿转让电视转播权。九运会之前,中国国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电视转播权,基本上是由中央电视台无偿或支付象征性成本费用获得独家或主导转播权,并通过行政指令方式统一协调全国转播,电视转播权尚未被视为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商业资产进行交易。九运会积极探索并尝试了按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办大型运动会的新路子,首次将电视转播权商品化进行交易和开发。

  九运会积极探索按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办大型运动会的新路子,通过成立专业公司、引入市场机制,首次在全运会市场开发中进行了“公司化运作”,首次以购买方式转让电视转播权,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商业化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两届全运会在文化符号打造方面开创了多项先例,诞生了第一首全运会会歌和第一个全运会吉祥物。在吉祥物、会徽、火炬等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巧妙融入岭南文化元素,有效展示了岭南文化软实力。这部分馆藏档案保存了两届全运会的会歌、吉祥物、会徽、火炬等标志的创作公告、原作图稿、设计图纸、纪念封、邮票等原始资料,以及印有全运会吉祥物等标志的时钟、花瓶、陶瓷杯等周边纪念品,展现了全运会文化符号的创新价值。

  六运会首次为全运会创作会歌。1984年6月开始,先后两次发出征集会歌,向北京、广州等地的著名音乐家、词曲作家约稿。经过一年多的征集与遴选,翟琮作词、郑秋枫作曲的《中华之光》从300多首征稿中脱颖而出,成为六运会会歌。6件馆藏档案记录了首次全运会会歌的征集、遴选过程以及歌曲的五线谱、歌词等;展示了九运会会歌征集、作者签约的情况以及邀请知名歌星录音制作的过程。

  从六运会开始,全运会首次引入了吉祥物概念,以山羊“阳阳”作为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这只天真可爱的卡通小羊羔,脸上带着笑容,穿着印有会徽的红色背心,一问世就受到大家的喜爱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时尚”。“阳阳”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吉祥物。馆藏档案不仅保存了“阳阳”珍贵原作图稿,还保存了以南粤醒狮为原型的九运会吉祥物“威威”图稿,岭南文化特色鲜明。

  广州市天艺广告有限公司设计的九运会会徽以一个造型洒脱的阿拉伯数字“9”,配以红、黄、蓝三色,既对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力,显示奔腾飞跃之意,又体现了九运会的信息,宛如一位身体矫健、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运动员,豪迈跨进新世纪。用广东醒狮作吉祥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明与精神,寓意站起来的东方巨人,跨入新世纪,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特色。吉祥物取名“威威”,象征中国体育事业在新世纪威风八面,走向辉煌。带有六运会吉祥物、会徽等标志的周边纪念品,也是六运会文化符号创新价值的体现,记录了一个时代关于全运会的集体回忆。

  粤港澳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有着悠久的交流合作历史。立足全运会,粤港澳“以体育为媒”,更加频繁、深入开展体育交流合作。回顾两届全运会创新探索,其开创的“赛事搭台、多方参与”模式,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的历史印记。

  1987年11月,应国家体委邀请,香港足球协会会长霍英东为团长的香港参观团一行57人、澳门知名实业家马万祺为团长的澳门参观团一行19人,到广东参加六运会开幕式。

  为庆贺六运会胜利闭幕,广东省体育总会邀请香港参加“六运杯”足球赛,香港足球总会派出香港队参赛,这既是粤港足球情缘的缩影,也为后续举办“省港杯”等跨境体育赛事奠定了基础。

  2001年,澳门代表团在九运会开幕式上首次以“中国澳门”亮相,这是澳门在1999年回归祖国后首次参加全运会。澳门还承办了九运会曲棍球预赛,不仅促进澳门同胞在竞技中感受国家荣誉,更成为澳门体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促使香港、澳门持续扩大全运会的参赛规模。2001年10月,九运会“走近新时代”火炬传递活动在香港、澳门同期举行。

  港澳参赛,不仅是全国体育赛事扩容,更是以体育为媒、深化国家认同,推动赛制衔接、催化区域协同的关键举措,证明了在“一国”的框架下,差异化制度完全可以转化为协作优势。2001年11月,九运会组委会授予香港、澳门体育代表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纪念奖。

  从1987年六运会的香港首秀,到2001年九运会的澳门代表团回归后首次参赛,再到2025年粤港澳合办十五运会,全运会已成为粤港澳融合的“刻度尺”,深刻体现了体育交流对湾区融合的长效作用,不仅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联合打造国际性品牌赛事”目标的落地,也为十五运会“无感通关”“跨境联队”等创新机制提供了特色范本与历史参照。

关键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