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之光照亮残疾人美好生活——“十四五”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十四五”期间,伴随着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走出家门,走进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感受文化之美。(图 CFP)
“‘图书漂流’这个点子简直太棒了。”家住沈阳市荣乐社区的盲人小王感慨地说,“我们这些人眼睛看不见,虽然喜欢看书,但让我们跑那么远去图书馆,真的不方便。如今,残联把书送到了家门口,我们不出社区就能看到书,太贴心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残疾人文化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目标任务,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营造良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积极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残疾人文化工作各项任务指标顺利完成,基本形成城乡均衡、便利可及、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残疾人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2024年12月2日,在四川省残工委举行的新闻通气会现场,残疾人代表吴军兴奋地分享生活变化。根据四川出台的政策,持残疾人证可免费进入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文物古迹遗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场所参观游览。对盲人和重度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人,还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
为做好“十四五”期间残疾人文化工作,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定了《“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乡均衡、便利可及、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资源集聚、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面向残疾人的媒体矩阵;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融合·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残疾人特殊艺术和文化产业独具特色、彰显魅力、富有活力;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文化需求有效满足,残疾人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显著增强。
▲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资源优势,丰富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图为北京市开展的无障碍观影活动现场。(图片由中国传媒大学提供)
在中国残联的推动下,全国各级残联纷纷行动起来。山东省残联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基层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党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资源优势,丰富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省图书馆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建立起全省盲人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加强与山东大学、省电影家协会、山东新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合作,持续开展“聆听光影”无障碍观影活动,将无障碍观影活动纳入全省送电影进福利机构、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放映项目,为残疾人集中的社区、机构免费放映电影。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残联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梳理基层残疾人工作重点事项资金政策更好支持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通知》,明确强调,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落实落细各项应保政策,确保包括残疾人文化资金在内的专项资金按时拨付到位,全力做好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保障工作。多年来,内蒙古持续深耕“大爱北疆”助残公益项目,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关爱,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在看春晚这件事上,我们和其他人有时差。”听力残疾人刘一飞很少在除夕当天看春晚,歌舞类的节目听不到旋律,语言类的节目在直播时没有字幕,家人们热闹地笑着,他只能等到大年初一时再看有字幕版的重播。2025 年 1 月 28 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实时的节目解读和翔实的背景导赏,为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圆了他们的春晚梦。
▲为了更好地推广“无障碍与适老化”概念,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听障版和视障版无障碍转播。图为听障版春晚无障碍转播彩排现场。(摄影 张西蒙)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国家鼓励电视台配备同步字幕、增设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并逐步扩大配播手语的节目范围。2025年1月,中国残联联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在优酷、腾讯等视频平台打造无障碍剧场,推动“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上线全国有线电视,支持中国无障碍电影音像出版工程180部无障碍版电影作品制作出版,支持开展“重温经典”频道进残疾人机构活动,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直接服务残疾人。而“无障碍春晚”不但为其他媒体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中关注残疾人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树立榜样,促使相关行业更加重视残疾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包容性发展;同时也是人文服务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融合,带动相关无障碍技术和服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促使更多企业和机构关注科技无障碍领域,投入资源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022年5月,《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正式生效。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保障视力残疾人等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于2022年8月发布《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发挥著作权促进阅读障碍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作用。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首批通过国家版权局无障碍格式版服务机构备案,并作为中国被授权实体首次加入无障碍图书联合会全球图书服务组织。使用彩票公益金支持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建设,并提供图书免费邮寄借阅、志愿者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截至2024年底,1659个公共图书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开展视障文化服务。与各地公共图书馆、残联、盲协、盲校和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在社区图书馆、温馨家园、养老中心等机构服务,设立中国盲文图书馆专题图书架,基本形成以中国盲文图书馆为龙头,以省级公共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骨干,以地级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支撑,以县级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基础的视障服务合作网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中国盲文出版社“十四五”期间出版盲文新书2114种,制作有声读物4955.98小时,出版大字版新书529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事无障碍格式版中小学教材出版资质,满足随班就读低视力学生使用的大字版教材被首次纳入教育部教学用书目录。
文化服务延伸一寸,残疾人的生命光彩便多绽放一分。中国残联持续推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残疾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进无障碍改造,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的便利感和满足感。
“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同支持开展“书香中国·阅读有我”残疾人阅读活动,组织全国公共图书馆视障阅读服务交流活动,引领推进残疾人进一步参与全民阅读。2022年起,每年全民阅读大会期间,中宣部版权局与中国残联宣文部共同举办阅读权益保障论坛,聚焦特殊群体基本阅读权益保障,丰富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阅读资源。实施面向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爱心赠刊”项目,累计赠送《中国残疾人》《盲人月刊》杂志48.7万余册,扩大赠阅群体,增加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IM电竞平台残疾人专职委员赠阅杂志,使他们及时了解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和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积极促进残疾人脱贫致富和融入社会。
▲我国高度重视保障视力残疾人等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中国盲文图书馆为龙头,以省级公共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骨干,以地级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支撑,以县级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基础的视障服务合作网络。(摄影 徐俊星)
两张桌子一合并、再铺上一块红色的桌布,就有了扩展知识、连接精神家园的“红方桌”自强读书会。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残疾人之家”的“红方桌”自强读书会通过阅读鼓励残疾人明理立志、自强自立。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江苏省残联制定出台《江苏省残疾人文体艺展能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依托全省各地的残疾人托养中心、康复机构,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残疾人文体艺展能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文化创作、作品展示、文体活动等场所,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积极参与阅读、文艺创作等活动,在文化助残的浓厚氛围中充盈精神生活。
安徽省高度重视残疾人阅读工作,各级残联围绕“书香安徽”策划系列活动。结合残疾人文化周,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全省150个社区开展了上门为残疾人送一本书活动。省残联主动和省委宣传部沟通,在实施农家书屋文化惠民工程时,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特殊需求,把残疾人读物纳入农家书屋采购目录,确保残疾人读到相关书籍,切实解决农村残疾人“购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支持残疾人参与文艺创作,发掘和培育残疾人文艺骨干,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深入基层、走出国门、不断创新,向全世界展示残疾人的艺术梦想和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全国各地残疾人艺术团体快速发展,目前已有各类残疾人艺术团体225个,直接参与全国汇演的残疾人演员近6000人,对发现和培养优秀残疾人艺术作品和人才,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残联始终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全国建立了229家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不仅有专门机构,还在特教学校里开展培训。
▲中国残联已经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三期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引导更多残疾人投身于文学领域,用手中的笔讴歌真情,颂扬时代,书写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摄影 白帆)
残疾人作家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各级作家协会会员中有残疾人作家近千人。中国残联把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努力使残疾人文学创作呈现出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良好局面。凝聚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文学创作研修班4期;连续两年在鲁迅文学院开办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引导残疾人作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导向,按照“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与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勇担文化使命,讲好残疾人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高质量文化服务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催化文化建设“金字招牌”。多年来,中国残联持续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搭建平台带动就业增收,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2022年,中国残联会同全国妇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发挥非遗传承等手工制作业投资少、就业方式灵活、增收见效快的优势,共同启动“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各地依托特色非遗项目,建设6700余家非遗工坊,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展销活动培养残疾人非遗工坊带头人,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巴黎残奥会期间在当地举办“美丽工坊 绽放巴黎”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努力。中国残联与故宫博物院建立战略合作,在优化无障碍建设、提升残疾人参观服务和阅读体验、搭建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及开展文化助残主题活动方面开展合作。成立故宫文创融合馆,截至目前已有苏州、北京、浙江、四川等地举办残疾人非遗和文创精品展示,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
▲故宫文创融合馆融入了多种创新互动形式,通过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让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摄影 白帆)
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文化品牌不断涌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为盲童送去心爱的盲书,捐建盲文阅览室,配备盲生阅读需要的盲文优秀读物等,为盲童送去知识的载体和社会的关爱;甘肃敦煌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表演现场,听障舞者以躯体语言重构“妙善救父”传说;贵州“村T”舞台走秀现场,上演“励志叙事+非遗元素+公益助残”乡土盛宴;辽宁省残联打造的“残健融合文艺轻骑兵”深入各地基层一线,推动残疾人文化服务精准化、精细化;青海省专为心智障碍残疾人打造的“蜗牛之光·梦想启航”文化助残品牌,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我没想到他们能剪出这么好的作品,希望他们能像剪纸中这个老虎一样,成为自己心中的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2025年5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在湖南省耒阳市拉开帷幕,特教学校的残疾学生和普校的健全学生共同参与,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惊艳亮相,让他们成为耀眼的“主角”。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的主题是“融合共享,携手同行”,就是要让千万残疾人朋友勇敢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由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
▲近年来,随着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的持续开展,各地文化惠残亮点纷呈,推出一系列残疾人文化周特色名片。图为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的舞蹈表演。(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残联提供)
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文化工作,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持续共同开展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文化惠残亮点纷呈,支持组织开展残疾人书画、摄影、文创、非遗等交流展示活动,鼓励各级残疾人艺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公益演出,支持长三角、京津冀、黄河流域等地开展区域残疾人文化活动,打造残疾人文化周的特色名片,搭建残疾人文化创作、交流和推介的平台。各地残联迅速展开,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形成了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宣传部门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和支持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泛报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门提供艺术指导、场所支持,吸引残疾人参与阅读活动;教育部门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参与活动等。各地与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残奥会和筹备2025年艺术汇演等重要节点时机相结合,举办形式多样、各类别残疾人广泛参与的文艺演出、阅读活动、朗诵演讲、知识竞赛、融合展览、先进事迹宣讲等多层次特色鲜明的残疾人文化活动。
浙江省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节点期间,常态化开展摄影书画展、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主题宣讲等活动,组织无障碍观影、融合艺术展等特色活动。依托“一万个太阳”公益项目,为全国20多所培智学校学生举办近百场画展活动,托起孤独症孩子的艺术梦。
江西省自2022年起,启动残疾人文化周活动之“声悦童心 我是你的眼”公益诵读活动。充分发挥“公益+品牌”优势,吸纳了百余名声音志愿者,为盲童及其他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和阅读资源。几年来活动持续升级,不但将服务群体扩大,辐射全省6~14岁各种残疾类别的儿童少年;还走进全省11个地市特殊教育学校“送课上门”,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
▲天津市依托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在残疾人较为集中的村(社区)就近就便组织开展杨柳青年画创作培训,打造津派文化品牌。(摄影 张和勇)
残疾人生活在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近年来,中国残联以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五个一”等文化助残项目为抓手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阵地建设,累计覆盖20余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和5700余个社区。
针对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残疾人分布零散等特点,着眼满足残疾人新时代文化新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残联联合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大爱北疆”助残行动,唱响了以“助康圆梦”“助业自强”“多彩人生”“慈善草原行”为主旨的“大爱北疆”助残行动“四部曲”。同时,以“五个一”文化活动为抓手,实施文化进社区、进家庭项目,创新文化服务内容、扩大文化服务范围。坚持文化阵地软硬件建设“两手抓”,目前全区3664个嘎查村、社区都建有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仅2024年,全区便有22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得到“一对一”文化服务,使残疾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天津市依托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擦亮津味、津派文化品牌,在残疾人较为集中的村(社区)就近就便组织开展杨柳青年画创作培训、“携手共谱和谐曲,月满中秋邻里亲”主题联欢和“主播公益行,心目影院”观影活动等,让残疾人朋友在“家门口”就可品味精神大餐。
“十四五”期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已经成为广大残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广受好评的“残疾人文化周”、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活动,到遍布城乡、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残项目,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残疾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为营造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